news
发布时间:2025-04-18 14:04:00浏览量:65次
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(GB 38031-2025)及相关信息,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测试新标准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,旨在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。以下是核心变化和关键要求的总结:
1. 热失控测试要求全面升级
从“逃生时间”到“绝对安全”
新国标首次将“热失控后不起火、不爆炸”列为强制性要求,取代了旧版标准中“着火、爆炸前5分钟提供报警信号”的规定。测试观察期从5分钟延长至至少2小时,期间需确保电池系统无起火、无爆炸,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超过60℃。
技术支撑:通过多层级防护设计(如电芯级阻燃材料、模组级隔热、系统级智能监控)阻断热扩散,防止连锁反应。
触发方式扩展
测试触发方法在原有“外部加热”和“针刺”基础上,新增“内部加热”,以模拟更复杂的热失控场景,确保测试条件更贴近实际风险。
2. 新增关键测试项目
底部撞击测试
模拟车辆托底或飞石撞击场景,要求电池包在承受直径30mm钢球以50km/h速度(对应150J能量)冲击后,无泄漏、外壳破裂、起火或爆炸,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。
意义:底盘撞击是电动汽车起火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(占比37%),新测试直击这一风险点。
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
针对高频快充场景,要求电池在经历300次“15分钟充至80%电量”的循环后,仍能通过外部短路测试,确保不起火、不爆炸。
背景:快充热失控占电动车起火事故的21%,新规旨在解决长期快充带来的安全隐患。
3. 其他重要修订
绝缘电阻要求完善
新增交流电路电池系统的绝缘电阻检测,提升挤压测试标准,并加入绝缘电阻判定条件,进一步保障电气安全610。
适用范围明确
新标准仅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,非驱动类电池(如储能电池)不在此列。
4. 实施时间与行业影响
实施时间:2026年7月1日。
行业影响:
技术压力: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研发隔热材料、优化热管理系统,预计合规电池成本将增加15%-20%。
市场洗牌:头部企业(如宁德时代、比亚迪)凭借技术储备占据优势,二线企业改造成本或超5亿元,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至CR3≥80%。
消费者受益:保险费用可能下降15%-20%,且电池终身质保条款或剔除“热失控”免责项。
新国标通过延长热失控观察期、新增底部撞击和快充测试,推动动力电池安全从“被动防御”转向“主动防控”。尽管实施后行业成本压力增大,但将显著降低自燃风险,提升消费者信心,并加速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。